一、杜甫的《新秋》的翻译
【赏析】
这首诗既写了新秋季节的物候特征,也表露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功名难就的苦闷心情。
诗题名为《新秋》,确实写出了新秋的特点。一至六句按顺序写新秋黄昏到夜晚的景色,本来天上火云峥嵘,尚未散尽,而凉风却卷着落叶来了。一片树叶带来了秋讯,于是无数园林处于萧瑟的气氛中,捣衣声在寂寥中传来,蝉在残月下悲鸣,萤火虫在夜空中闪烁,这些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新秋图。有意思的是诗人把自己的感受也融进了秋色中。他的“欹枕初惊一叶风”和“夜深搔首叹飞蓬”,一惊一叹,正是诗人在夏秋交替时的独特感受。他功名未就,心有苦衷,眼看夏去秋来,难免有时不我待之感。所以深夜搔首,感叹不已。这样写就使得诗人形象和诗中秋景物我一体,显得情景交融。
二、求一篇读过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的鉴赏,高一水平,200字左右!!!!!!!!!!!!!!!!!!!!
走进120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去感受一下诗人在长江畔日千万思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鉴赏一下《秋兴八首》其一。
大历元年(766),杜甫在云安养病半年,然后迁到夔州,即今四川奉节。他在夔州仍经常卧病在床,这《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时写的一组七律。这八首诗,是完整的组诗,因景寄情,既抒发了诗人漂泊之感、故国之思,也深深地寄托着对李唐王朝盛衰的感叹与悲哀。
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首联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颔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一方面表达了情感,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环境的暗示。颈联中“两开”是什么意思啊?意思是菊花已两度开放(路途中已停留两年),花上凝聚着自己回忆过去岁月的眼泪一只孤独的小船紧系着我回乡的心。表达凄凉而且飘零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描写了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以此表现岁月催人的感慨。全诗表达了思念故园的情怀。
三、本诗开头'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而内涵丰富,请联系诗的下文作简要赏析。
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发不禁为之愁白。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四、《一作秋夜客舍》杜甫 的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飘泊西南时写成的。从诗中所提供的信息来看,它与《秋兴八首》 这首诗是杜甫飘泊西南时写成的。从诗中所提供的信息来看,它与《秋兴八首》的创 作时间大致相同。 年弃官客秦州到写此诗时,已经过了七个年头的飘泊生活。 作时间大致相同。杜甫自 759 年弃官客秦州到写此诗时,已经过了七个年头的飘泊生活。 而在这七年中,诗人的生活极为艰苦,国家的命运也未见好转。 而在这七年中,诗人的生活极为艰苦,国家的命运也未见好转。现在多情多病多愁的诗人 又逢凄凉之秋夜,在异地的空山里,怎能不浮想联翩,走笔作歌?首联为起,一景一情, 又逢凄凉之秋夜,在异地的空山里,怎能不浮想联翩,走笔作歌?首联为起,一景一情, 情缘景生, 扣紧题面, 写所见所感。 这一联有两个字应特别注意: 一个是第一句中的“ 情缘景生, 扣紧题面, 写所见所感。 这一联有两个字应特别注意: 一个是第一句中的 秋” “ , 一个是第二句中的“夜”。这两个字是该诗的线索。以后的三联六句,都由此生发出来。 一个是第二句中的“ 这两个字是该诗的线索。以后的三联六句,都由此生发出来。 第一句用自对开头,显得十分工巧。同时,这一句和诗人的另一首《登高》中的首句“ 第一句用自对开头,显得十分工巧。同时,这一句和诗人的另一首《登高》中的首句“风 急天高猿啸哀” 在句式上完全一样。 杜甫写诗时下字极为讲究。 次句在句式上求变, 急天高猿啸哀” 在句式上完全一样。 杜甫写诗时下字极为讲究。 次句在句式上求变, “空” 用 字来形容山, 字来修饰夜, 字来限制魂,再用“ 字来刻画旅魂, 字来形容山,用“独”字来修饰夜,用“旅”字来限制魂,再用“惊”字来刻画旅魂,真 是字字珠玑,令人叹服。 是字字珠玑,令人叹服。 颔联紧承上联第二句之“ 写所见所闻。这一联突出写夜,辅之写秋。写夜, 颔联紧承上联第二句之“夜”字,写所见所闻。这一联突出写夜,辅之写秋。写夜, 要突出夜的特色。夜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是灯是月。灯前加一“ 帆前加一“ 要突出夜的特色。夜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是灯是月。灯前加一“疏”字,帆前加一“孤” 月前加一“ 都极准确地描写了诗人的见闻。疏是稀疏,言其灯少,暗示贫困、 字,月前加一“新”字,都极准确地描写了诗人的见闻。疏是稀疏,言其灯少,暗示贫困、 偏僻、凄清。孤是孤独,无人作伴 更显凄凉。 新月”二字中可以传递出两个信息, 偏僻、凄清。孤是孤独,无人作伴,更显凄凉。从“新月”二字中可以传递出两个信息, 一是初夜,一是月初。另外,这里没用秋字,却用“双杵”暗示了秋天。在唐代, 一是初夜,一是月初。另外,这里没用秋字,却用“双杵”暗示了秋天。在唐代,人们到 秋天都要捣衣,李白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可以参读。颈联承中有转, 秋天都要捣衣,李白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可以参读。颈联承中有转, 在颔联写景的基础上暗转抒情,承接首联第一句之“ 在颔联写景的基础上暗转抒情,承接首联第一句之“秋”字。第五句写秋天地上最有季节 性代表的植物“ 第六句写天上最有代表性的由北向南飞翔的候鸟 北向南飞翔的候鸟“ 性代表的植物“菊”,第六句写天上最有代表性的由北向南飞翔的候鸟“雁”。写病人逢 写远在他乡之人逢秋,并且连一封家书也得不到。 南菊再逢人卧病” 秋兴八首》 秋,写远在他乡之人逢秋,并且连一封家书也得不到。“南菊再逢人卧病”和《秋兴八首》 之一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意思相同。诗人家乡在中原,故称异乡西南的菊花为南菊, 之一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意思相同。诗人家乡在中原,故称异乡西南的菊花为南菊, 称家书为北书。 雁无情”是诗人之语,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现在因为战乱, 称家书为北书。“雁无情”是诗人之语,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现在因为战乱,得不到 家书,无处责怪,却迁怒于鸿雁无情。这是一种无奈的说法。 家书,无处责怪,却迁怒于鸿雁无情。这是一种无奈的说法。在杜诗中有许多关于思家和 极想看到家书却无法实现的诗句。 家书抵万金” 寄书长不达” 极想看到家书却无法实现的诗句。如“家书抵万金”、“寄书长不达”、“思家步月清宵 当时远离家乡的人对家书的期待以及把往家寄信看重的程度, 立”等。当时远离家乡的人对家书的期待以及把往家寄信看重的程度,在具有现代化交通 工具和通信工具的今天 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得到的。因此, 工具的今天, 工具和通信工具的今天,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得到的。因此,现代人在理解这样的诗句 以及体会古人的心情时都具有一定的障碍。我们可以举出唐人张籍的《秋思》予以佐证。 以及体会古人的心情时都具有一定的障碍。我们可以举出唐人张籍的《秋思》予以佐证。 诗曰: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曰:“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岑参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流满面的样子)泪不干。 》:“ 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流满面的样子)泪不干。马上相逢无 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阔别故乡、远离亲人,并把家书看成“抵万金” 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阔别故乡、远离亲人,并把家书看成“抵万金”的杜甫能不为 之发泄自己的情感吗?这一联重点写秋写情,写所感所思。写秋时以菊代之, 之发泄自己的情感吗?这一联重点写秋写情,写所感所思。写秋时以菊代之,写情时以书 代之。 代之。 尾联叙事抒情,是合。这时的诗人已是重病缠身 十分虚弱, 缠身, 尾联叙事抒情,是合。这时的诗人已是重病缠身,十分虚弱,从卧病两字即可看出当 时病情的严重程度。就是这样一个病情严重的人,在床上挣扎起来, 时病情的严重程度。就是这样一个病情严重的人,在床上挣扎起来,倚着拐杖还要走到门 仰望天空,遥望国都(凤城),远眺故园,感慨万千,诗人的思家之心、 ),远眺故园 外,仰望天空,遥望国都(凤城),远眺故园,感慨万千,诗人的思家之心、报国之情表 现得淋漓尽致。尾联与《秋兴八首》之二中的“每依北斗望京华”意思相同。 现得淋漓尽致。尾联与《秋兴八首》之二中的“每依北斗望京华”意思相同。这一联情景 交融,写诗人身在南方,但心却永向北方,忧国之心,至死如丹。 交融,写诗人身在南方,但心却永向北方,忧国之心,至死如丹。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起承转合,结构安排得十分严谨,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起承转合,结构安排得十分严谨,由此可看出杜甫晚年七律 诗的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堪为后世楷模。 诗的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堪为后世楷模。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