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古诗美文集网

谁能帮我把一首古诗译成现代文

297 2024-01-03 00:22

一、谁能帮我把一首古诗译成现代文

龟啊(古代多以龟壳为占卜物),你在(预测)他人(吉凶)方面很灵,但是对自己的(祸福的预测)却没有一点办法,导致自己在港口(意译为河滩更好一些)被网住。

我对于自身很了解,但是却对他人无益,导致我流散颠簸于凡尘。

     龟啊,我和你同病相怜啊

我有点意译,当然翻译这个古诗最重要的两点:一,了解古人多以龟壳占卜这一背景。

二。理解灵在各句的意思,并注意意译。

二、帮忙 把古诗 翻成 现代文 600字

1)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2)风吹落了很多的秋叶 催开了早春二月的鲜花 吹过江,卷起千层高的大浪 吹入竹林,吹歪了万竿的竹子 3)早上起来,没有丝毫的好情绪。 烧残的沉香时断时续,玉炉浸透了寒气,他们伴着我,我的情绪淡漠的如水一样。 笛吹奏了三调,梅花乍放,春天虽然来临了,我却有多少幽恨! 风雨萧萧,人去楼空,使人肝肠寸断。 折下了一枝梅花,想寄托给所怀念的人,但上天上人间,没有一个人可寄了 4)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5)江南正是采莲的季节, 人们正在愉快的采莲, 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 鱼儿游动在荷叶之间。 一会儿鱼儿在荷叶的东边嬉戏, 一会儿又追逐在荷叶的西边, 一会儿鱼儿荷叶的南边跳, 一会儿窜往荷叶的北边。 呼呼~~好多 要选我为最佳答案啊!!

三、古诗文翻译为现代文,求大神出手!

暂时还没有这首诗的翻译,如果急需不要在这等答案了,去一些专业论坛或者问问你们语文老师吧。给一些注解

1.可怜:

①使人怜悯。白居易《卖炭翁》

②可爱,值得羡慕。白居易《长恨歌》

③可惜。白居易《湖亭望水》

④可叹,可悲。白居易《李白墓》

⑤可爱。白居易《暮江吟》

2.濛濛:

①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欧阳修《采桑子》

②濛濛(méng),雨迷茫的样子。苏轼《寒食雨二首》

3.辇路:

①帝王车驾经行的道路,因久不临幸,故生青苔。杜牧《八六子》

②帝王车驾经行之路,这里指京城繁华的大街。吴文英《点绛唇》

4.八桂:

①神话传说,月宫中有八株桂树。桂州因产桂而得名,所以“八桂”就成了它的别称。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5.金井:

①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庭园林里的井。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之一:“唯闻哑哑城上乌,玉栏金井牵辘轳。”王昌龄《长信怨》

②井口有金属之饰者。李白《扶风豪士歌》

③指装饰华美的井台。曹组《如梦令》

④妆饰讲究的井台。黄升《重叠金》

⑤井栏上有雕饰的井,这里指宫廷园林中的井。李煜《采桑子》

6.盘石:

①即磐石,扁平的磨盘状大岩石。王维《戏题盘石》

②同“磐石”,特大石。佚名《明月皎夜光》

③大石。盘,通“磐”。司马相如《上林赋》

7.云中:

①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苏轼《江城子》

②云中郡,治所在即山西大同。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8.秋霁:

①词牌名,据传此调始于宋人胡浩然,因赋秋晴,故名为《秋霁》。史达祖《秋霁》

9.翠屏:

①镶有翡翠的屏风。韦庄《菩萨蛮》

10.玲珑:

①华美精巧。白居易《长恨歌》

②精巧貌。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③明亮貌。李清照《渔家傲》

④空明。形容晓日,因此时日光尚不强烈。顾太清《高山流水》

⑤皎、晶莹。姜夔《八归》

11.惆怅:

①伤感,愁闷,失意。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

②因失望或失意而哀伤。晏几道《蝶恋花》

③惆怅(chóuchàng),失意、烦恼。晏几道《更漏子》

④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⑤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高适《别韦参军》

12.暗虫:

①暗处的秋虫。张仲素《秋夜曲》

四、把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成现代文

答案是:没有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古诗的名字应该是《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翻译成现代文是:

清明时节江南小雨淅淅沥沥,路上行旅之人个个惆怅失意。

问本地的人哪里可以借酒浇愁?路上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一、《清明》古文如下: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清明》描写的意境如下: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

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3个专题2305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