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么做诗歌鉴赏题
题型
一般是问答题。譬如让你写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觉得比较流行的是比较型的题目。就是两首诗,或是同一题材,或是同一作家所作。然后让你比较手法、思想内容上的不同或相同。
规范答法
通常是这样的模式:本诗(句)描写了XXXX(先写诗句的表面意思),表达了诗人XXXX的思想感情。
这个,其实做多了就会有经验的。多看看参考答案很有帮助。
记得以前高中的时候老师发讲义下来的,那个很详细,可是找不到了,以上是凭我做题的经验。呵呵~
二、关于诗歌鉴赏、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1082)重阳日郡中涵辉楼宴席上为黄州知州徐君猷而作。词中抒发了作者以顺处逆、旷达乐观而又略带惆怅、哀愁的矛盾心境。作者以诗的意境、语言和题材、内容入词,紧扣重九楼头饮宴,情景交融地抒写了自己的胸襟怀抱。
词的上片写楼中远眺情景。首句“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描绘大江两岸晴秋景象。江上水浅,是深秋霜降季节现象,以“水痕收”表之。“浅碧”承上句江水,“鳞鳞”是水泛微波,似鱼鳞状:“露远洲”,水位下降,露出江心沙洲,“远”字体现的是登楼遥望所见。两句是此时此地即目之景,勾勒出天高气清、明丽雄阔的秋景。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此三句写酒后感受。“酒力渐消”,皮肤敏感,故觉有“风力”。而风本甚微,故觉其“力软”。风力虽“软”,仍觉有“飕飕”凉意。但风力再软,仍不至于落帽。此三句以“风力”为轴心,围绕它来发挥。晋时孟嘉落帽于龙山,是唐宋诗词常用的典故。苏轼对这一典故加以反用,说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抵死不肯离开。“破帽”这里具有象征隐喻意义,指的是世事的纷纷扰扰、官场的勾心斗角。作者说破帽“多情恋头”,不仅不厌恶,反而深表喜悦,这其实是用戏谑的手法,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可奈何。
下片就涵辉楼上宴席,抒发感慨。“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两句,化用杜牧《重九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句意。“断送”,此即打发走之意。政治上所受重大打击,使他对待世事的态度有所变化,由忧惧转为达观,这乃是他黄州时期所领悟到的安心之法。
歇拍三句申说为何要以美酒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是化用宋初潘阆“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句意。“明日黄花蝶也愁”反用唐郑谷咏《十日菊》中“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句意,意谓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已非今日之菊,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为之叹惋伤悲。此句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今日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这与苏轼别的词中所发出的“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古今虚名”等慨叹异曲同工,表现了苏轼后半生的生活态度。他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如果命运不允许自己有为,就饮酒作乐,终老余生;如有机会一展抱负,就努力为之。这种进取与退隐、积极与消极的矛盾双重心理,上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三、九年级语文古诗赏析题。求解答!
月明直见嵩山雪 是 诗眼
冬天的时节 寒冷 结冰 人们 出门游玩的很少 以至于楼亭都空闲了 但是呢 恰恰 寒冬的夜晚万籁俱寂 ,却又有 明月 照亮了嵩山上的雪 让人又有些暖意
表达出了 诗人意存高远 ,心境悠然的 心境!
四、初中诗歌赏析题
个人的理解,选C
诗句中并没有写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秋景的不同,诗句中的“异”写的是秋天来临,天气相比之前有所变化,大雁感受到天气的变化,也没有了留意,衬托出悲凉的气氛
五、七年级诗词赏析选择题
1.选C。
原因:五六两句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是“乱花”,说明花开得少,所以给人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
2.选C。
原因:,“七八个星天外”等两句,描写的并非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
3.选C.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