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代诗人王令的一首描写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的七律是什么
就叫金山寺,万顷清江浸碧山
二、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前一句是什么
前一句是“子规夜半犹啼血”
原文:《送春》
[作者] 王令
[全文]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三、“不能手提天下往”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应为“何忍身去游其间!”
四、白蛇传里面的“法海”的来历
法海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受史学家和民俗专家认同的一般有两种。
其一:唐代,俗名,张文允。据唐朝李华的《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碑铭》中记载,传说法海是径山大师(俗姓马,名元素,延陵人)的同门师弟,他们都是南京牛头山(今南京市郊牛首山)威法师的传法弟子,这一辈的僧名都带个“法”字。法海其人,俗名张文允,丹阳人,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僧,精通佛理,年少时出家于润州鹤林寺,擅长修建佛寺。
其二:唐代,裴休,字公美,济源县裴村人,出身官宦之家,家世奉佛。又名,裴头陀。《金山寺》,《丹徒县志》,《京口三山志》,《京口山水志》等书,均认定是金山寺的祖师的裴头陀,是唐朝宰相裴休的儿子,年轻时在庐山出家,后到金山寺。裴休当时写了一首诗,“含悲送子入空门,朝久应当种善根。”这些记载又引自南唐僧应之的《头陀岩记》说:“金山昔名浮玉,因裴头陀江际获金,(唐)贞元二十一年,节帅李奇奏闻,赐名金山。”《金山志》上曾记载:“蟒洞,右峰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获金,重建精蓝。”宋朝诗人张商英有诗道:“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这首诗被制成楹联,如今还挂在法海洞中。说的是裴头陀初来金山寺时,寺宇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裴头陀曾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他就指一节,立志修复古刹。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修寺盖屋,重继香火。后来裴头陀和法海经民间艺人一捏合,合而为一了。
就这样,裴头陀降服白蟒的传说转到了法海名下,白蛇传故事中选用法海代替了裴头陀。 可是西湖边发生的爱情和镇江金山寺的和尚法海,杭州西湖边上的雷峰塔与江苏镇江的金山寺,本该井水犯不着河水,又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 镇江和杭州相距不远,都是江南的古城和风景区,两地的人们经常有来往,所以,白蛇传中的法海是民间艺人把金山的神话和西湖的白蛇故事联系起来,采用民间文学常用的捏合手段,组成了白蛇传的雏型。经过衍变加工而成。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