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军行》翻译?
从军行
作者:[唐]杨炯
烽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
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
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二、王昌龄的从军行其4,5首的意思
《从军行》【其四】的意思: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这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从军行》【其五】的意思: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这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三、从军行的诗意(其四)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王昌龄的从军行的诗意是什么?
在边塞的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经祁连山到玉门关着一带的边境防线,上空阴云弥漫,烽烟滚滚,使皑皑的雪山暗淡无光。在黄沙飞舞的战场上,战士们的金属铠甲经过千百次的战斗已经破烂,但是不打败边塞敌人的入侵,他们是不会回乡的。
五、从军行 李白 翻译也没有?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六、从军行的意思
是王昌龄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此诗抒写了戍边战士的壮志豪情。一二句展现了广阔的背景:在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带边境防线,上空长云弥漫,烽烟滚滚,使皑皑雪山暗淡无光。这里描绘了边塞防线的景象,也暗示了浓重的战争气息,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三四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襟抱负做了直接的概括与展示。黄沙二字既是写实,交代了边塞战场的特征,有暗示了边地荒凉萧瑟;百战二字概括了将士戍边的时间长,经历的战斗多;穿金甲突出了战斗艰苦激烈。这样愈加突出了将士们百折不挠的精神;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掷地有声的战斗誓言,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塑造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誓死卫国的戍边将士们的形象。此诗格调高昂,感情悲壮,气势恢宏,不仅给人艺术上的美感,更给人爱国主义的精神熏陶。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