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思乡是个永恒的主题,热爱故乡、依恋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自己打小生长、生活的故乡,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特别是游子身处异乡之时,这种思念变得尤为强烈。李白这首《春夜洛城闻笛》表达的正是这个主题。原诗如下,略作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前两句是铺排,后两句则回扣主题。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全诗诗眼。“折柳”运用了典故。一说是“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一说是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不定的姿态,成了游子眼中难分难舍的代名词。总之,“折柳”含有惜别怀念之意。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此时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倚窗独立,眼望明月,耳听笛声,便是《折柳》曲,陷入了沉思,点染了诗人浓浓的客愁乡思。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就自然而然了,诗人触景生情,在寂寞的洛阳城,一个人慢慢品尝游子思乡之苦。
此诗短短四句,乍看作者是在闻笛,可实际意义并非如此,而是侧重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这也正是它感人的地方。
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内容是什么?
1.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3.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三、李白的诗、《春夜洛城闻笛》
从语义上讲两个都是可以的,“何人”更重视所有的人,指群体。“谁人”则是重视个人,指个体。这两个字都是可以的,只是作者作诗也许习惯这种用法,其实两者都是一样的。
四、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1) 《春夜洛城闻笛》诗意画谁家玉笛暗飞声,(2) 散入春风满洛城。(3) 此夜曲中闻折柳,(4) 何人不起故园情。(5)[
五、古诗春夜洛城闻笛的解释
诗词原文:
春夜洛城①闻笛
谁家玉笛②暗飞声③,散入春风④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⑤,何人不起故园⑥情!
诗词注释:
①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②玉笛:精美的笛。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④春风:一本作“东风”。
⑤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⑥故园:指故乡,家乡。
六、《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1]。
此夜曲中闻《折柳》[2],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