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采春简介
刘采春,生卒年不详,淮甸(今江苏省淮安、淮阴一带)人,一作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唐代歌妓、参军戏女神散芹演员、诗人,是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
刘采春家境贫寒,后加入戏班子。她和丈夫都是戏曲演员,组建戏班,四处走穴。丈夫周季崇,俳优,善弄参军戏。刘采春还是歌妓,歌唱得尤其好,她有夜莺般的嗓子,歌声彻云,当时江南一带,只要刘采春的《曲》唱起,闺妇、行人莫不流泪。
刘采春与周季崇生有一个女儿,名周德华。女儿周德华是湖州歌妓,擅唱柳枝词。元稹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时,刘采春随周季崇等人从淮甸来到越州,她深受元稹的赏识。元稹《赠刘采春》诗说她选词能唱《望夫歌》。刘采春妆饰别致,容貌秀丽,与元稹有七年之交。
社会地位:
刘采春和邓丽君一样,以女性歌迷居多,尤其以闺妇为最。那时,刘采春几乎已成为商人妇——那些有钱有闲但空虚度日的太太们的心声代言人。据说当时,商人妇的婚姻生活,已成了一个恼人的社会问题。
大批商人长期在外不归,大量夫妻异地分居,怨妇成群,生活不和谐,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刘采春的《曲》有120首,足见其广阔的市场需求。在没有录音掘消技术的唐代,靠着一场又一场的演出,红透大半个中国实属不易。其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刘采春并不是仅有歌喉和美貌的歌星,她还是词曲全能的创作型歌手。在《全唐诗》中,6首曲皆归刘采春。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不是她的诗作,而游毕是她把当时才子们的诗词拿来配曲,然后歌唱。但无论如何,后人还是记住了使它们广为流传的那些女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刘采春
二、“桐庐人不见”的出处是哪里
“桐庐人不见”出自唐代刘采春的《啰唝曲》。
“桐庐人不见”全诗
《啰唝曲》
唐代 刘采春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作者简介(刘采春)
刘采春,淮甸(今江苏省淮安、淮阴一带)人,一作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她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深受元稹的赏识,说她“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可见她在当时是一名很有影响的女艺人。
啰唝曲·那年离别日鉴赏
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述,刘采春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伶,擅长演唐代流行的参军戏。元稹曾有一首《赠刘采春》诗,赞美她“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徊秀媚多”,“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就是《啰唝曲》。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乐曲》云:“啰唝犹来罗。”“来罗”有盼望远行人回来之意。据说,“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可见当时此曲歌唱和流行的情况。
《全唐诗》录《啰唝曲六首》,以刘采春为作者。此曲在佳作如林的唐代诗坛上赢得了诗评家的推重。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中说:“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绪之‘打起黄莺儿’……刘采春所歌之‘不喜秦淮水’、盖嘉运所进之‘北斗七星高’,或天真烂漫,或寄意深微,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更称此曲为“天下之奇作”。这类当时民间流行的小唱,在文人诗篇之外,确实另有风貌,一帜别树,以浓厚的民间气息,给人以新奇之感。其写作特色是:直叙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在语言上脱口而出,不事雕琢,在手法上纯用白描,全无烘托,而自饶姿韵,风味可掬,有司空图《诗品》所说的“不取诸邻”、“着手成春”之妙。“那年离别日”是这组诗的第四首。
这首诗写夫婿逐利而去,行踪无定。张潮有首《江南行》:“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所写情事,与这首诗所写有相似之处。“朝朝江口望”,一心望夫婿归来,而不料愈行愈远。这正是望而终于失望的原因,正是每次盼到船来以为是夫婿的归船、却总是空欢喜一场的原因。正如李鍈在《诗法易简录》中所分析:“桐庐已无归期。今在广州,去家益远,归期益无日矣。只淡淡叙事,而深情无尽。”长期分离,已经够痛苦了;加上归期难卜,就更痛苦;再加以行踪无定,愈行愈远,是痛苦上又加痛苦。在这情况下,诗中人只有空闺长守,一任流年似水,青春空负,因而接着在下一首诗中不禁发出“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的近乎绝望的悲叹了。
随着唐代商业的发达,嫁作商人妇的少女越来越多,因而有《啰唝曲》之类的作品出现,而闺妇、行人之所以听到此曲“莫不涟泣”,正因为它写的是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写出了商人家庭的矛盾和苦闷。
三、薛涛生平简介及主要著作
生平:
薛涛16岁入乐籍,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
著作:
1、《锦江集》:
共五卷,张本是以《全唐诗》所录八十九首为底本,删去误植的薛能《牡丹》一首,补入《四友赞》、《浣花亭》、《朱槿花》三首,共九十一首。
2、《送友人》:
是送别诗中的名篇。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别浦晚景句,第三句是对友人的慰勉,末句抒写离情之苦。
3、《题竹郎庙》:
一首写景诗,也是一幅风俗画。全诗写景寓情,语调渐缓而语意亦渐悲,意境浑成,情思古远。
扩展资料
人生垂暮,薛涛逐渐厌倦了世间的繁华与喧嚣。她离开了浣花溪,移居到碧鸡坊(今成都金丝街附近),筑起了一座吟诗楼,独自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大和六年(832年)夏,薛涛安详地闭上了双眼。第二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墓碑上写着“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春望词》写于薛涛隐居浣花溪时期。此时,她虽刚年过四十,却已饱经人生沧桑。十二年屈辱的乐伎生涯中,她曾被罚往荒蛮边关,也曾拥有过节度府校书郎的尊贵地位。在终于脱离了乐籍恢复了自由身后,她一身素淡的女冠服,在浣花溪畔开始了新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薛涛
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女诗人,成都乐妓。
16岁入乐籍,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
后人将薛涛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流传至今诗作有90余首,收于《锦江集》。
薛涛的作品有《送友人》,《题竹郎庙》,《池上双鸟》,《十离诗》,《鹦鹉离笼》,《燕离巢》,《鱼离池》等。
扩展资料:
薛涛,长安人,父亲薛郧在京城长安当官,学识渊博,把这个唯一的女儿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教她读书、写诗。
贞元元年(785年),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一次酒宴中,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神态从容地拿过纸笔,提笔而就《谒巫山庙》,诗中写道:“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韦皋看罢,拍案叫绝。这首诗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小女子之手。
一首诗就让薛涛声名鹊起,从此帅府中每有盛宴,薛涛成为侍宴的不二人选,很快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薛涛
薛涛,字洪度,长安人,幼年随父宦游成都,生于唐元年和时代(公元八0六-八二0年)父名郧,因官流寓于蜀。薛涛聪颖早慧,八、九岁时即知声律。一日,父亲指着院中井边的梧桐树吟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续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亲愀然久之。这首出口不凡、凝聚着薛涛幼年智慧和才华的诗歌,竟成为她日后营妓生活的谒语。不久,薛涛父亲去世,母亲遗居,独自把薛涛养到及笄之年。这时,薛涛‘仪容颇丽,才凋尤佳,饶词辩,娴翰墨,小有诗名。 贞元元年(785),韦皋镇蜀,召薛涛侍酒赋诗,薛涛从此开始了乐籍的生活。 韦皋镇蜀二十一年,其幕府人才济济。唐中叶许多著名将相都出自他的门下。薛涛身为幕府营妓;同黎州刺史行《千字文令》,其聪颖辩慧博得满座喝采;她同幕宾僚属们诗酒唱和,以锦心绣口赢得极高声誉。她的诗篇和才名随着幕府驰出的使车传遍了全国。年轻的薛涛还不知愁为何物,虽然自然界的物候变化有时偶尔撩起她几丝感伤的思绪,但她仍以‘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草”(《鸳鸯草》)的态度消遣着诗酒流连的生活。 由于韦皋的宠爱,薛涛一度介入了幕府的政事,何光远《鉴戒录》卷十记载.“应衔命使者每届蜀,求见涛者甚众,而涛性亦狂逸,不顾嫌疑,所遗金帛,往往上纳。’这事引起韦皋的恼怒,在贞元五年(789)将薛涛罚赴松州。 松州是西川的边陲,抗拒吐著的前线,薛涛把边塞索漠之景和自己内心的幽怨结合起来,写下了《罚赴边有怀上韦相公》和《罚赴边上韦相公》两首诗,诉说委曲,后因献诗获释。 获释后,薛涛回到成都。不久,她脱去乐籍,退居在浇花溪边“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寄张元夫》),她经常身着红衣,在溪畔徘徊,开始思索着什么,在沉静中显出了成熟。溪畔的生活是自由、浪漫的,带有薛涛突出的个性特征、她性爱红色,无论是写‘红开露脸误文君”(《朱槿花》)中的朱槿花,“晓霞初垒赤城宫”(《金灯花》)中的金灯花,还是写“竟将红缬染轻纱”(《海棠花》)中的海棠花.无不从“红”处着笔。她在门前种满象杜鹃一样的琵琶花,让自己生活在红浪般的花海里。甚至连一时名重价‘薛涛笺’,也是‘深红小笺”。无处不体现着女主人热情活泼的内心世界。 永贞元年(805),韦皋去世。继任的十镇节度使中,高崇文、武元衡.王播、段文昌、李德裕等五镇与薛涛涛书往还,过从甚密,当时著名的诗人王建、元稹、自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也都与薛涛唱和。人到中年的薛涛依然过着“门前车马半诸侯”的交游生活、 元和二年(807),武元衡镇蜀,奏薛涛为校书郎,虽然没有实授,但薛涛却由此获得了“女校书”的称号。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一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女校书”就成为薛涛才名的代称。“女校书”的才华不仅表现在”辞客停笔、“工卿梦刀’的艺术功力上,还表现在政治方面。薛涛熟知历代幕府的政迹得失,成为节度使们谘询的对象,受到极高的札节遇、大和五年(831),李德裕为防吐蕃建成筹边楼,薛涛作《筹边楼》诗道:1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十四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薛涛终生未嫁,致使后人有“孤鸾一世,无福学鸳鸯”(樊增祥《满庭芳》)之叹。也许因她早年的营妓生活有污名节,也许因她恃才自负,追求一种平等忠诚的夫妻关系.在《春望词四首》的第三首中,地沉痛地抒写了自己爱情理想破灭后的悲愤心情.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与薛涛齐名的唐代女诗人李冶和鱼玄机在爱情生活中也是十分不幸,李冶有‘弹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相思怨》)的感伤,鱼玄机有“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赠邻女》〕的喟叹。这些才女悲剧性的爱情结局,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薛涛晚年移居成都西北的碧鸡坊,在坊内建造吟诗楼,自己衣着女冠服,栖息楼上.早 年时期,她就感到自己不是尘世的女子,“长裾本是上清仪,曾逐群仙把玉芝”。暮年,终于在经受人世患难之后,回归道门.这是她为自己选择的归宿。也是命运的必然结局。 乐妓加女冠,这几乎是中国封建女性中最不幸的一生.薛涛偷吃了智果,又品尝了禁果,她走了一条与封建社会中普通妇女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她失去了女子应该得到的东西,却获得了一般女子难以获得的价值;她失去了人生宝贵的爱情,却获得了男子也难以获得的才名。贞节坊前、名教簿中也许不会有她的名字,中国诗史却因此产生了又一位卓越的女诗人。这是她的不幸,又是她的大幸。薛涛的一生为自己带来种种评说,有无聊文人的猎奇,有道学先生的咒骂,有心理猥亵的杜撰,也有持论公允的同情和赞赏。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薛涛生前的这首咏竹之作,正是她的最佳自况。向历史请求着更加公正、更加深刻的评说!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