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
(bai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雨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du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zhi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零落、昆虫dao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专一、二句写诗人属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意对即可)
二、《秋夜曲》古诗理解
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e69da5e887aa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 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呢,还是在径直命令呢?求告也罢,命令也罢,总之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三、秋夜 作者鲁迅阅读答案
我找到了,为你奉上,请君参考。不过建议还是自己思考,别光是求助,艺不压身嘛。
1、描绘了一幅枣树和夜空相对峙的秋夜。
2、略(根据你阅读文章后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种景物,原因随便说。)
3、夜的天空象征着黑暗势力;枣树象征着那些顽强对抗黑暗势力的战斗者。
4、文章一开头就定下了这冷静阴郁的调子,给人感觉到一种孤寂的寒意。
5、承上启下的作用。
6、指为爱而牺牲性命的英雄们。因为作者敬佩他们,看到了他们不可能的前途,是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所以.....(你自已往后写)
四、谁能帮我做一道语文鉴赏题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对两首古诗作比较阅读。两问指明了两首诗所写的夜景不同、心境不同,这就给考生指定了鉴赏的脉点。王诗一个“悲”字,一个“空”字,点明了情感内容。相对而言,周诗的情感隐蔽一些,要读者调动自身的情感经验才能进入。一个爱读书的人,在一个无人干扰的静谧的夜里,专心致志地读书,与哲人对话,或神游于书中的境界,那么,“虚堂”“独坐”自然是“正中下怀”,诗人不仅不感到孤寂,反而会从心底里觉得“得其所哉”。 第一问,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景物)的能力,关键处是“具体说明”,要“具体”,就要把“不同点”的“点”都点出来。 第二问,仍然是诗歌形象的赏析。作“简要分析”,就是在指明心境后,还要“简要”说明什么因素(景象、物象等)起到了表达这种心境的效果。 参考答案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