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古诗美文集网

《藤王阁序》的作者是谁?

182 2025-06-19 16:08

一、《藤王阁序》的作者是谁?

唐初四杰之一:王勃

王勃(649~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二、初唐四杰是哪四个人?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这四个人,

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腾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十分敬佩

三、关于风的诗歌.

诗歌:风的无意识

整个夜晚风吹个不停

在我的窗前变换着不同的想法

然后发出阵阵奇怪的声响

可是它再也不能牵动我的目光

即使它的手

曾经拂拭过我冰冷的生活

整个夜晚风感染着大街

被人们抛弃的纸屑在翩翩起舞

用极端的方式告别某种状态

油灯压着最低的嗓音

在隐隐地坚持、等待和注视

要是有一个人在街口站着

揭开遮脸的叶片

用什么目光观望悲伤

整个夜晚风吹个不停

我把窗子全部打开

然后躲进黑暗的房子等待着什么

风探着头窜进来

如同一个流浪的人回到了熟悉的家

停留、叹气、沉思

跟门握手 跟家具说奇妙的话

然后从墙缝里压抑地离开

好似在模仿一种仪式

风就这样来

风就这样走

我很想抓住点什么

可心硬是抽了个空

连同触目惊心的空的意识

一同吹过

四、王勃的《滕王阁序》前五段有哪些名句?

说实在的,滕王阁序全文字字珠玑、句句经典!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3个专题20702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