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古诗美文集网

疯狂猜成语一个山上载了竹子还有一只毛笔在写字

230 2025-07-06 05:09

一、疯狂猜成语一个山上载了竹子还有一只毛笔在写字

疯狂猜成语一个山上载了竹子还有2113一只毛笔在写5261字。

答案是【罄竹难书】

【解释】:罄:4102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1653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出自】:《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回竹,书罪答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二、对战争中的灵活性描述正确的是? a审时度势 b随机应变 c在变化中争取主动 d多种战争方式相结合

选b随机应变。我查过标准答案了。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战争中的灵活性描述:

《旧唐书·郭孝恪传》:“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请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

三、兵贵神速 - 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这个成语跟谁相关?

郭嘉 答案补充 兵贵神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兵以行动迅速为可贵。意思是用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就会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兵贵神速。

请参考:

四、“踏摇娘”“风搅雪”“云遮月”“中州韵”“起霸”名词解释

踏摇娘

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并未载入正史。

“踏摇娘”一词的来源,据《旧唐书·音乐志》、刘宾客《嘉话录》、《太平御览》引《乐府杂录》称,是由于女主人公诉苦时不断地摇动身体;另据《教坊记》,则说是“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娘”。后语音转化,改称“谈容娘”,又作“谈娘”。踏摇娘的表演,最初是男扮女装,且行且唱,每唱完一段,配有帮腔:“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及至丈夫出场,两人就作斗殴之状。以后妻子改由女演员扮演,丈夫由“郎中”改称“阿叔子”,并添出滑稽脚色“典库”,形成滑稽表演与舞蹈、角抵相结合的舞台艺术。

风搅雪

“风搅雪”是晋语地区的地方戏“二人台”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流行中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风搅雪主要是指同时用蒙语和汉语表演一个节目, 也指用蒙古族民歌的曲调填上汉语唱词, 即蒙曲汉唱, 当然也有汉曲蒙唱或将二者有机地揉在一起, 深受蒙汉杂居区百姓的欢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蒙汉民族关系, 是移民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云遮月

京剧声乐名词。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谭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属于这一类型。

中州韵

我国近代戏曲韵文所根据的韵部。“中州”指现在的河南省一带,“中州韵”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分韵的方法各地不完全一样,都跟皮黄戏的“十三辙”很相近。我国许多戏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一种字音标准。根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等书所载,中州韵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无入声,字音归为十九韵类。最早使用中州韵的是元代的北曲。元明以来许多剧种都继承了这个字音传统,但又都参酌本地语音加以变化发展。

起霸

戏曲表演中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据说始用于 明 代传奇《千金记·起霸》。京剧《霸王遇虞姬》第一场:“ 司马欣 、 董翳 、 李由 、 孙胜 、 章平 、 周熊 、 王离 、 韩章 上,起霸。”京剧《取南郡》第六场:“ 牛金 上,起霸。” 靳以 《下场》:“前台正在演着另一个场面,许多人在高兴地喝着采,方才的那一点惊恐已经没有了,鉴赏着边式的‘起霸’。”

五、极致的出处与详解

1、最佳的意境、情趣;达到的最高程度。

①汉 何休 《序》:“昔者 孔子 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此二学者,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也。”

②《旧唐书·薛放传》:“经者,先圣之至言, 仲尼 之所发明,皆天人之极致,诚万代不刊之典也。”

③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

④郭沫若 《今天创作的道路》:“体现着永恒的真理,而又平易近人,始终是极新鲜、极明朗、极健康、极有力的那种作品,这应该算作理想的极致。”

⑤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五节:“ 韩诗与古文一样,象长江大河 ,浩浩瀚瀚,表现笔力雄健才思富赡的极致。”

2、最高程度的;最典型的。

①鲁迅 《野草·复仇》:“其次,则给以冰冷的呼吸,示以淡白的嘴唇,使之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②秦牧 《艺海拾贝·变形》:“以至于一下子把他形容为‘上帝’,一下子又把他形容为‘魔鬼’。这都是语言在描述极致的事物时出现的变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3个专题21025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