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古诗美文集网

君来自古乡来,应知故乡事

61 2025-07-11 18:24

一、君来自古乡来,应知故乡事

【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①著花未?:开花没有?

  〖翻译〗你从故乡来,该知道故乡事,请告诉我,你来时我窗前的梅树是否已经开花。

  〖解读〗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守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二、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首是什么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杂诗》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⑴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⑵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⑶来日:来的时候。

⑷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⑸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⑹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三、王维《杂诗》 翻译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朋友你从家乡来, 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 那棵寒梅开花没?

四、王维的全文?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3个专题21118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