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理的句子及它的解读
我们学过的古诗词名句中有很多是富含哲理的,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两句就蕴含着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新生事物总是要取得胜利的,停滞的观点、保守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的生活哲理。我们见过很多谚语或俗语,它们中含有哲理的也不在少数,如“空袋子是竖不起来的”(日本谚语)就说明了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好比一条没有装东西的空袋子一样不能自立这样的道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见的哲理句子比比皆是,正因为如此,现在各种各样的语文考试中对这类句子的解说屡见不鲜,本文就带有针对性地谈谈如何来解读哲理句子。
所谓哲理句,往往是在精短的语句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其道理可以说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或感悟。解读哲理句子有如对句子深层内涵的探究和挖掘,其方法如下:
理解这类句子首先得弄懂其外表的字面意思。这是对句子哲理探究的基础,有如泥塘挖藕一般,先必须将埋藕的泥巴扒开,方得肥藕,对句子字面意思的竭力就是这扒开泥巴的步骤,只有将其字面意思读懂,方可顺着这层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去探求其包含在字面而意思在言外的深层含义。如“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中考题)这句话就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就是我们要解读的字面意思,因为有狂风暴雨这般恶劣的自然气候,树木为了自身的发展,就必须先要挡住风暴的进攻,它就必须将自身的根扎得深深的,这样就不致使自己被吹倒而遭毁灭。
理解了字面意思后,就会顺理成章地将其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揭示出来,揭示深刻道理必须要将句子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一句中的“树木”使人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树木的受风吹雨打很自然地联系到人生中的挫折或磨难,联系到人们生活中的锤锻,树木的扎根就会联想到人受打击后变得坚强,这样一一地加以联系进行分析,就不难解释本句所含的哲理,即: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会使人变得坚强起来(或:能经受住重大的挫折和磨难的生命会更加坚强。)。
为了更好地理解句子中的哲理,还可以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剖析句子所包含的深意。通过实例对句子的证明,可以更加具体地去理解句中的深刻道理。如上句我们可以通过聋哑盲的海伦·凯勒在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的事例论证这句话。还可通过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但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来进行论证。因为有具体的事例作为论证材料,就会更容易理解句子的哲理的。
我们可以用以上方法完成下面练习:请认真阅读下面句子,然后各用一句话表达出它所包含的哲理。
1.乌鸦即使在玫瑰水中洗了澡,仍然是黑的。
2.骏马的铁蹄是跑出来的,雄鹰的翅膀是飞出来的。
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参考答案:1.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不能改变的。2.过硬的本领是练出来的。3.只要气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品德就会高尚。
说出你的诗词理解一一最具特色诗词理解交流活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