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拼音tā shān zhī shí,kě yǐ gōng yù
一是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攻错)
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释义:攻:琢磨。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词源于《诗·小雅·鹤鸣》。表面的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喻指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
邵雍是北宋鸿儒,一代易学大师。他认为在修身处世方面同样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把遇到的侵犯欺凌比作砺石,把品行高尚的人比作美玉。因为要成就美玉必然需要经过砺石的琢磨才行,以此看来,所谓的侵犯欺凌就成为了使自己磨炼成为“美玉”的好事。
邵雍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释道(译文):玉,是温润的物品,如果用两块玉石来互相琢磨,肯定磨不成美玉。必须得用粗糙的砺石,这样才能磨出美玉。
二、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主要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作品。《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是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重要的是,《诗经》有不少诗篇包含了当时的科技知识,涉及物候知识、动植物知识、地学知识、天文知识等。在天文方面,《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已经提到作为古代天球坐标体系的二十八宿的火(心)、箕、斗、定(室、壁)、昂、毕、参、牛、女等,还有天汉(银河)的记载。[2]尤为重要的是,《诗经》中还记述有日食现象,《小雅·十月之交》有“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这是古代文献所记述的最早的一次日食。当然,《诗经》是一部文学作品,不是科技著作,至多只是涉及科技知识;而且,孔子整理《诗经》肯定不是因为其中包含了科技知识。但是,要很好的整理编定这样一部包含丰富古代科技知识的作品,孔子本人不可能不具备一定的(在当时属相当高水平的)科技知识,而且,在对其中的科技知识进行整理时,势必要作一定程度的研究。
三、牛郎织女的动人故事发生在古代的哪个朝代?
牛郎织女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四、《诗经小雅》中“战战兢兢”下句是什么?
战战兢兢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解释〗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示例〗那小孩~地走着,唯恐摔倒。
如临深渊
rú lín shēn yuān
〖解释〗临:靠近;渊:深水坑。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
〖出处〗《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示例〗黄帝居人上,惴惴~。 ★明·李贽《初潭集·君臣一》
如履薄冰
rú lǚ bó bīng
〖解释〗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出处〗《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参考资料:中华在线词典
五、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 16:22
修改: 21:50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
[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