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经的代表诗是什么
再见0360 :你好。
《诗经》中的名篇:
《诗经》卷首之《关雎》为《国风》之始。历来对它评价极高,所以居于卷首之位。
《邶风 绿衣》是自古以来第一首“悼亡诗”。
《邶风 燕燕》:卫君嫁妹之始,万古送别之祖。优美的抒情篇章。
《邶风 凯风》是赞美孝子的千古名诗。
《氓》、《谷风》是弃妇诗的名篇。
《蒹葭》为怀念古人而为后世留下了【葭思】、【蒹葭伊人】了楷模。
激昂士气的战前动员令《无衣》,主旋律至今仍回旋在时空中。
《豳风 七月》是一幅瑰丽的农耕节令图。
《豳风 东山》是国风中联想最为丰富的一首诗。
《小雅 鹿鸣之什 采薇》退役的戌边 士卒在回乡的路上想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悲伤,莫知我哀”,这个声音千百年来,一直在人们的脑海中激荡。
《巷伯》的命运与司马迁的遭遇,何其相似。。。。。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它内容丰富:劳动、爱情、战争、徭役、压迫、反抗、风俗、婚姻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二、凯风:凯风是一种什么风(2)
低徊愧人子, 不敢叹风尘。 一句“不敢叹风尘”,胜过万千面镜子,把母亲一生的风尘照得里外通透。 母爱之诗与歌,以《凯风》为滥殇。 孟子是亲身感受过母爱的。“孟母三迁”,这一故事是《凯风》的散文版本。所以,孟子生前与一个叫高子的人有过一段关于《凯风》的对话。 孟子评论《诗经》中《小弁》、《凯风》两首诗,认为真正的孝就是对亲人的大错怨恨,对亲人的小错容忍。这才反映了对亲人的亲。这正是仁这一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 古乐府中有一首《长歌行》,也是游子颂母之作,诗云:“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是诗命意遣辞竟全化自《凯风》。 蒋立甫指出:“六朝以前的人替妇女作的挽词、诔文,甚至皇帝下的诏书,都常用‘凯风’、‘寒泉’这个典故来代表母爱,直到宋代苏轼在《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还有‘凯风吹尽棘有薪’”。 世上女性因了这首《凯风》,奠定了她们在男人心中的巨碑。 现代女权主义者读了《凯风》,不知会不会把她手中的那面旗帜举低一点。 其实,说这是一首母爱之颂歌,已经足够了。然而,古人犹嫌不够。毛诗序说,美孝子也。这就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不停留在单纯地歌颂母爱。母爱是天性,是先天地存在着,她无须你去歌颂。你歌颂她,她可能欣慰,可能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嘛,可能还会害羞;你不歌颂她,她会依然如故,一往情深。母爱是要用心去感受的,只有用一颗孝心才会感受得到,那种孽障,只会嫌她做的不够。能用心感受母爱的,才可能成为孝子。所以古人把它提升到美孝子的角度,我觉得要比现代解诗者高明得多。孔子说,以德报德,母爱这种德,惟有孝子才能报其万一。所以,赞美孝子,提倡孝心,就是对母爱最大的回报和赞美。这也正是毛诗的好处。
三、《诗经》中有哪些好的文章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四始分别为《国风》之《关雎》、《小雅》之《鹿鸣》、《大雅》之《文王》、《周颂》之《清庙》。《邶风》之《凯风》被誉为赞美孝子的先河,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即源自于此。古乐府《长歌行》亦深受启发。
《小雅 蓼莪》中的孤子哀伤情思,令人动容。其第四章“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将父母养育之苦描绘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绝唱。《国风》之《关雎》与《邶风》之《击鼓》则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作为爱情的誓言。《邶风 静女》和《卫风》之《硕人》对女性之美进行了细腻描绘,令人赞叹。
《卫风 木瓜》被誉为情人赠答之绝唱,《王风 采葛》中“一日不见,如三秋”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郑风 子衿》则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表达了急切的期待。《郑风 溱洧》、《唐风 绸缪》更是道尽了爱情、挚爱、怀念与盼望的情感。
《秦风 蒹葭》不仅使陈喆因“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而改名为琼瑶,更因“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使得“宛在水中央”家喻户晓。《小雅 采薇》则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成为《诗经》中的名句。《小雅 鹤鸣》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是流传千古的名言。
《弃妇诗》包括《召南 江有汜》、《邶风 古风》、《卫风 氓》、《卫风 中谷有蓷》、《郑风 遵大道》、《小雅 我行其野》、《小雅 小弁》、《小雅 谷风》等,反映了古代女性的不幸遭遇。《小雅 甫田》则歌颂了友谊的美好愿望,其中“投桃报李”的理念使得《抑》这首诗名满天下。
四、凯风的来源
一、诗经——《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二、语出《山海经》卷一《南山经》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此处“凯风”指南风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