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这首是的作者是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出自《诗经·国风·周南》,属于民间诗歌,作者无法考证。
以关雎求鱼图写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自始至终女子都没有出现,表明其具有传统美德。
关雎鸟在河中心的小岛上叫。具有美德的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好读作hao,很多人读错)
下头就是说他求女子的过程。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
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
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
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
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
来她笑颜。
作意
这是一首爱情恋歌,描写一位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
执着追求。
作法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属于《诗经》咏物言志三法案——赋、
比、用于兴之一的“兴”,既从一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事物
入手,引出心声,抒泄胸臆。本诗语汇丰富,如使用“流”、
“采”、“友”等动词,“窈窕”、“参差”等 形容词,表
、“求”、明了诗人的文学技巧。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
悦耳。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之”字脚的富韵,加上对
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
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欣赏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
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仍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兴
福与煎熬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
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看者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
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被采荇女吸引。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流”、
“采”等词描述小伙子的心里变化的过程。
--------------------------------------------------------------------------------
诗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传颂的佳句有
“窈窕淑女”,既赞扬她的“美状”,又赞扬她的“美心”,可
说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又如“辗转反侧”句,极为传神地表达
了恋人的相思苦,后来白居易《长恨歌》“孤灯极尽难成眠”,乔
吉《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睡如翻饼”,都是从这里化出的
名句。而最后一句“钟鼓乐之”,又更是“千金难买美人笑”之类
的故事的原本。通过这不知名的作者的笔,我们完全被这朴实恋情
和美丽如画的场景感动了
二、关雎的作者是谁?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是我国爱情诗之祖。它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至于作者么~不知道
三、“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谁写的,求全文及赏析,谢谢!
曹操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赏析]
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
诗人对此事的态度怎样呢?“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怎样呢?悲愤、失望;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可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无情的揭露,井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厉的抨击。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