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有什么精神
儒家的桃花,既承载积极的伦理倾向,又蕴涵繁华与寂灭的同时,激发了中国人的想象力,成为年华易老和红颜薄命最悲情的象征。《诗经·桃夭》不仅开启了中国儒生吟咏桃花的传统,还传达了儒家重视家庭的传统和对妇女德性的要求。“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显然也是儒家的德行标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满天下”,继而奠定了身教重于言教的德育传统。
桃花文化的道德象征意义,得益于汉末刘关张在桃园结义,从此增添了忠、信、义的内涵,并且在生活层面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液,提醒着知识分子的信用和尊严。桃花意象内涵与外延上的突破,则来自道家注入的“仙气”,从道与术、更多是术的层面丰富了桃花文化,塑造精神“桃花源”。从古至今,桃花仍诉说着中国人的自然观、人生观、精神观、理想观和艺术观,这便是桃花文化的精神。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灼灼一词好在哪里
灼灼其华意思是:花开鲜艳灿烂如红霞。
“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诗经·国风》的这篇《桃夭》,用现代汉语说就是: 桃树茂盛,桃花灿烂,女子出嫁,和美一家。
《诗经.国风.桃夭》
毛诗序:《桃夭》,后宫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墼民也。
题解: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诗人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诗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片断。
【原文】
桃之夭夭①,
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
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
有蕡⑤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茂盛的样子。 ②灼灼:花开鲜艳的样子。华:花。 ③之子:指出嫁的姑娘。归:古时称女子出嫁为“于归”,或单称“归”,是往归夫家的意思。 ④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⑤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⑥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
茂盛桃树嫩枝桠,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和顺对待您夫家。
茂盛桃树嫩枝桠,桃子结的肥又大。
这位姑娘要出嫁,和顺对待您夫家。
茂盛桃树嫩枝桠,叶子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和顺对待您全家。
【读解】
《桃夭》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一篇,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枝叶茂密的桃树比兴新娘子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此诗运用迭章、迭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乐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