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诗经美文集网

古诗中有很多诗句与老人有关,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241 2025-06-17 18:39

一、古诗中有很多诗句与老人有关,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满脸尘灰烟火色,两鬂苍苍十指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

二、形容老年人的诗句都有哪些?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白居易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

红颜未老恩先断,独倚熏笼到天明。----白居易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韦庄

除夜对酒赠少章

宋·陈师道

晚岁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衰颜借酒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老夫聊发少年狂,----辛弃疾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

纵笔·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纵笔·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十年身世各浮萍,白首相逢泪满缨。----韦庄

莫道人生五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三、诗经中有哪些诗句描写女子有美德

满招损,谦得益。 《尚书》

1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2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3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离骚》

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5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

6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7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

8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9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1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1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1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15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易〉

16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7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1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9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20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21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

2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2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2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26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27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

28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29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

3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31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论语〉

3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3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

34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报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士不求有用于世,但求无愧于世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四、写父母的古代诗句有哪些

游子吟

作者:【孟郊】 年代:【唐】 体裁:【乐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

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A TRAVELLER'S SONG

The thread in the hands of a fond-hearted mother

Makes clothes for the body of her wayward boy;

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But how much love has the inch-long grass

For 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3个专题20671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