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野望》的翻译和解析
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质朴自然见长。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3)落晖:落日的余光。(4)犊:小牛。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二、关于大草原的六年级的古诗句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
三、古诗中的小草是什么意思 ?
草本无情,但诗人有情,在诗人的笔下,草被赋予丰富的感情和意蕴,草意象背后有着诗人们浓浓的生命意识。同样一棵小草因其生长季节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生长状态不同、便具有了不同的形象特点,再加上欣赏者不同的年龄、境遇和情感,草的意象便具有多种含义。总起来有以下几类:
1、表现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不怕风吹雨打,不畏严寒酷暑,随处皆可生长。因此草成了诗人讴歌生命力的最好代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春草茂盛,蓬勃生长,碰到了游人的衣襟,一个惹字表现了春草的欣欣向荣之势。
2、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
小草是最早的报春信使之一。诗人常用率先萌发的嫩绿春草,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3、表达乡思离情
自从《楚辞·招隐土》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大概是每年春天,春草都要重绽新绿,就像回归一样,而多情的诗人又往往由草的回归联想到人的回归。诗人因此用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离愁。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4、衬托荒凉景象,抒发国家盛衰兴亡之感慨
杂草丛生,常给人以荒凉之感,于是有荒草秋草野草的意象产生。 草就成了诗人们用于描绘荒凉景象,抒发国家兴亡、事物兴衰变化感慨的物象。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寄寓了人世沧桑的感慨。白居易《长恨歌》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5、表现边塞和草原风光
古诗词中常出现白草这一意象,白草为西北一种草,其性极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折断。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草折突出了西北边塞气候的诡异:风狂天寒,表现了戍边将士不畏艰苦生活的豪迈气概。草又是草原最普遍的植物,最能代表草原风光。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6、诗人主观感情的物化
草生长在荒山野岭,自生自灭,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失意的诗人看到它们,常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觉得自己就是幽草,把草人格化,用以自况。如李商隐《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久遭雨涝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晖而平添生意。诗人自己就有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的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于是移情于物,在幽草身上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诗人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表现出诗人安贫守节,不居高媚时的胸襟。
7、表现环境幽静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草木茂盛,多是因其生长处人迹罕至,无人践踏。因此诗人 常用草来表现环境的幽雅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写出了环境的幽雅,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整日在田园里铲除丛生的杂草,诗人对此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表现了归隐的自豪。
8、隐喻自身地位的渺小卑微
草是大自然中体态较小的植物,铲除毁灭它也很容易。古诗词中常用来隐喻渺小卑微。如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这里不是空泛的写景,而是寓情于景,此时杜甫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去世,诗人陷于凄凉无依之境,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上的细草一样渺小卑微。
9、喻闲愁
野草丛生,无心修剪,或是到野外无聊地寻觅芳草,足见诗人内心的闲愁沉重!如司马光:《闲居》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司马光赋闲在家,郁郁寡欢,而家僮们也趁主人无心料理家务之机而大偷其懒,花草不修剪,致使一场春雨过后,野草蔓生,把大好春光淹没殆尽。诗人对滋生的野草的厌恶,说明了他对这种闲居生活的反感。王安石《北山》: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用缓寻芳草来解释归迟,写尽闲适心情。
10、表现物是人非的感伤
草常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的衰败情状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英雄已逝,他当年的住处荒凉不堪,草意象寄托着他对英雄人物身后萧条冷落,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深深叹惋和感伤。吴文英《夜合花》: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词人十年前在苏州时,曾结识一位美丽的妓女,十年过去,此次重到苏州,已经物是人非,因而感伤。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江南草长,碧绿如茵,以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衬人的伤痛。草在怀古诗中,是渲染感伤氛围的最常见的意象。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