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诗经美文集网

卢思道《从军行》全诗

236 2025-07-05 11:54

一、卢思道《从军行》全诗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西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二、《从军行》唐 王昌龄

【作品赏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三、盛唐边塞诗中的马意象

在古代,马是人们日常生活和作战的重要工具,因而特别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关于马,也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如伯乐相马,曹操赠马,楚霸王乌江舍生渡马等等。而在古代诗文中,马更是一个极其醒目、内蕴极其丰富的意象,其地位和作用是令人瞩目的。<br>

一、 现实生活的反映。<br>

古代称大国为“万乘之国”,因此车和马就成了国家力量的象征。如《诗经•鲁颂》的一篇《駉》就歌颂鲁僖公养马众多,国力强盛。“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而“车辙马迹,经纬四极”(曹操《度关山》)则是黎庶繁息的标志。<br>

正因为如此,马也就成了权势和地位的标签。“黄金络马头,熲熲何煌煌”(汉乐府《鸡鸣》)即写一个得势的荡子乘时得势,炙手可热的情景。而同在汉乐府诗《陌上桑》中,写那聪明机智的罗敷,不也是借助马来夸耀虚拟的丈夫如何高贵显赫吗?“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真是气派十足。<br>

在古代要说到战争当然就更离不开马了。杜甫《兵车行》中有“车辚辚,马萧萧”之句。这里的萧萧马嘶,极其真实地展示了唐朝征战的频繁。“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反映了唐代军营生活中浓郁的边地色彩。而“将死胡马迹,能见妻子难”(鲍照《拟行路难》)中的胡马则用来指代战争,从而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br>

二、多种文学功能<br>

在古代,马作为一种实用工具,他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诸如运输、狩猎、远行、嫁娶等等都离不开马。而在更多的文学作品中,马不仅仅是以一个工具性的事物出现的,二是一个思想感情的附着物,是写人叙事、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br>

(一) 渲染环境气氛<br>

“牙璋辞汉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铁骑与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斗气氛。“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辛弃疾《扬州出猎》)用“千骑卷平冈”写出了出猎场面的热烈和气势的威猛。“马毛缩如猥,角弓不可张.。”(鲍照《代出蓟北门行》)写马蜷缩着身体,毛树起来像刺猬一样,极言边塞气候环境的恶劣。“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五月十五日夜》)描绘的则是长安元宵之夜的景象,“暗尘随马去”烘托了火树银花,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的场景。<br>

(二) 借马写人

经过上述讨论,现在,解决唐诗马的意象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那么,一般来说,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唐诗马的意象。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民谚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不踏实的人就像水上浮萍。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其中的阴郁不禁让人深思。斯蒂文生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人生是指我们若没有嗜好的话,便不过如同极度无聊经营不善的剧院而已。带着这句话,我们还要更加慎重的审视这个问题:生活中,若唐诗马的意象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现在,解决唐诗马的意象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唐诗马的意象,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现在,解决唐诗马的意象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统一思想,统一步骤地,为了根本解决唐诗马的意象而努力。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相信对这个世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现在,解决唐诗马的意象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想清楚,唐诗马的意象,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冲突下,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我希望大家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精神,进行讨论。清·谭嗣同曾经说过,古而可好,又何必为今人哉。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冲突下,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唐诗马的意象,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冲突下,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唐诗马的意象,到底应该如何实现。

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统一思想,统一步骤地,为了根本解决唐诗马的意象而努力。我希望大家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精神,进行讨论。唐·李商隐曾经说过,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这句名言发人深省。对我个人而言,唐诗马的意象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一、《出塞・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盛唐诗人王昌龄有着“诗家天子”的美誉。他的这首《出塞》分为两篇,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属首篇。这首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不但是边塞诗的代表作,还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二、《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此诗表现出乌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戍守将士的宽广胸襟,以及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豪迈气概。

三、《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盛唐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整首诗就像一幅壮观的图画,描写塞外苦寒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与思乡愁绪,悲壮而苍凉。

四、《凉州词・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与王昌龄同期的诗人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明朝的王世贞称此诗为无瑕之璧,与王昌龄的《出塞》同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五、《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此诗是边塞诗人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现了盛唐时期的那种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六、《别董大・其一》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高适在送别好友董大时创作了两首七绝,这里是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用他豁达的心态勉励好友,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七、《使至塞上》

唐・王维

自行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738年)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首诗就是王维在去边塞的途中写的。其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成为了唐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近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赞之为“千古壮观”。

八、《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是乐府《横吹曲》调名。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李白感怀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表现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带来的痛苦。此诗气势博大,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边塞诗人岑参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西元754年)八月出塞,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这首诗就是岑参送他前任的武判官返京时所写。此诗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成为千古咏雪之名句。

十、《前出塞・其六》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首诗在杜甫写的《前出塞》中原列为第六首,是组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四句被古代诗品家张远赞之为“大经济语!”自此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精辟的名言,为后世广泛引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3个专题21008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