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经》——《伐檀》原文和译文
原文:
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kǎnkǎnfátánxī,zhìzhīhézhīɡānxī.
坎 坎 伐檀 兮,寘 之 河之 干 兮.
héshuǐqīnɡqiěliányī.
河水 清 且 涟 猗.
bújiàbúsè,húqǔhésānbǎichánxī?
不稼 不穑,胡取禾三 百 廛 兮?
búshòubúliè,húzhāněrtínɡyǒuxuánhuánxī?
不狩 不猎 ,胡瞻 尔庭 有 县 貆 兮?
bǐjūnzǐxī,búsùcānxī!
彼君 子兮,不素餐 兮!
kǎnkǎnfáfúxī,zhìzhīhézhīcèxī.
坎 坎 伐辐兮,寘 之 河之 侧兮.
héshuǐqīnɡqiězhíyī.
河水 清 且 直 猗.
bújiàbúsè,húqǔhésānbǎiyìxī?
不稼 不穑,胡取禾三 百 亿兮?
búshòubúliè,húzhāněrtínɡyǒuxuántèxī?
不狩 不猎 ,胡瞻 尔庭 有 县 特兮?
bǐjūnzǐxī,búsùshíxī!
彼君 子兮,不素食 兮!
kǎnkǎnfálúnxī,zhìzhīhézhīchúnxī.
坎 坎 伐轮 兮,寘 之 河之 漘 兮.
héshuǐqīnɡqiělúnyī.
河水 清 且 沦 猗.
bújiàbúsè,húqǔhésānbǎiqūnxī?
不稼 不穑,胡取禾三 百 囷 兮?
búshòubúliè,húzhāněrtínɡyǒuxuánchúnxī?
不狩 不猎 ,胡瞻 尔庭 有 县 鹑 兮?
bǐjūnzǐxī,búsùsūnxī!
彼君 子兮,不素飧 兮
译文: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
棵棵放倒堆河边啊,
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
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
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
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
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
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
可不白吃腥荤啊!
二、诗经伐檀的翻译
砍伐檀树叮叮当当,把它放在河岸上,河水清清泛起皱纹。你们既不播种田又不收割,为什么拿走三百亩的庄稼?一年到头不打猎,为什么院子里挂满獾猪?那些“君子”呀,可不白吃饭哪! 砍伐车辐叮叮当当,把它放在河边上。河水清清不见波澜。你们既不播种田又不收割,为什么拿走三百亩的庄稼?一年到头不打猎,为什么院子里挂满獾猪?那些“君子”呀,可不白吃饭哪! 砍伐车轮叮叮当当,把它放在河边上。河水清清旋起波纹。你们既不播种田又不收割,为什么拿走三百亩的庄稼?一年到头不打猎,为什么院子里挂满獾猪?那些“君子”呀,可不白吃饭哪!
三、“坎坎伐檀兮”出自《诗经》的哪一篇?全文是什么?
《诗经。魏风。伐檀》现在共存有三节:坎坎伐檀兮,宜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桓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宜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镱兮7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寅之河之漏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国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鹁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伐檀》一诗的中心思想,几千年来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对其中一些词语的解释,也是各执己见,对于这些谁也说不服谁、谁说得都有理的观点,我们暂时不去管它,我们只说说这首诗的节奏。
这是一首与众不同的民歌,即使在《诗经》中也是极为独特的,它的独特之处就是:歌是在集体劳动时唱的,是在砍大树时唱的。因为场合的特殊,也就决定了这首歌的独特。一边干活—一边唱歌,而且这工作是要求大家配合的,所以可以认为这是一首有领唱有合唱的劳动号子。
我在兴安岭当知青时,经常参加伐木、抬小杠这类的工作,所以有些体会。当年的抬木头与古代人相比,并没有多大的进步,情况应该是差不多的。依抬木头的节奏,这首歌的节奏应该是下面这样:
把头:坎\坎\伐\檀兮……两个“坎”相当田径运动会起跑的“各就位”,“伐”有点像“预备”,“檀”有点像发令枪声。“坎\坎\伐\檀兮……”用现在东北林区的号子喊,就是“哈\腰\来个\挂哟来嘿”,这一喊大家一齐用力直起腰,木头就离地了。
木头离地了,大家稳——稳,就合唱“宣之\河之\干兮”,一实词,一虚词,两字一节,唱一节就迈出一步。接着是“河水\清且\涟猗”,继续往前走。但是总这么唱下去就乏味了,人也就没劲了,得变换变换。把头领唱“不稼\不穑”,众人合唱“胡取\禾\三百\廛兮”:把头领唱“不狩\不猎”,大家合唱“胡瞻\尔庭\有\县粗兮”。
木头运到位置,又是大家集中精力的时候了,如果有人先放有人后放,后放的人就容易受伤。这时,把头换了调子,唱“彼\君子兮…‘,……”大家唱“不素\餐兮……”步调一致,将大木放下。
第二段、第三段,也就是抬第二根、第三根木头了,调子没变,句式没变,只是为了避免单调换了个别的词。
古人是不是这样唱的,咱们只是根据现在的同样劳动作出的推测,不管这样的推测是不是能得到专家的认可,这样的解释还是比较贴近生活的,是合乎情理的,而且能让这首《伐檀》读起来更流畅一些,更有诗意一些。
《淮南子。道应训》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也就是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所说的“杭育杭育派”。
劳动号子是诗也是歌,它的目的,第—。是为了劳动时能够统一步调,共同用力,为此号子的唱词节奏讲究有缓有急,有张有弛,有重音有拖音,多衬字。《伐檀》的“坎\坎\伐\檀兮……”“宣之\河之\干兮”“彼\君子兮……”就应该是紧急的有重音的,“檀”“寅之”“君子”就应该是重音处,而“河水\清且\涟猗”“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桓兮”就应该是舒缓的。其中的领唱,是劳动的号令,合唱是对号令的回答,也是前进的节奏。号子的第二个目的是减轻劳动的痛苦,为了减轻劳动的压力,号子的唱词可以调侃,可以泄愤,可以悱怨,这首《伐檀》就可以说是泄愤之诗。《诗经》的句式特点是四字—‘顿,而这首诗却全不管这些,只以劳动需要为主,句子长短全依抬木的需要。
号子是一种民歌,是体力劳动者在劳动中自然流出的,少有修饰,少有润色,多用口语,多用俚词。虽然不能排除后人对《伐檀》作过加工;但是比较一下《诗经》中的:“雅”“颂”和同是民歌的其它篇章,我们能够看出来;《伐檀》的语言是比较粗糙的,是比较口语化的。后人多是从《伐檀》的思想意义分析,少从文学角度看它,也是因为这个,也正是因为这样,《伐檀》别有一种特殊的粗犷美与天然美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